2024世界与中国红茶产销情况解析(二)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2024世界与中国红茶产销情况解析(二)

(三)红茶进口

2023年中国进口茶叶3.9万吨,同比下降5.5%,金额1.5亿美元,均价3.8美元/千克,同比增长0.2%和6%。在全部进口茶类中,红茶进口3.2万吨,金额1.1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茶叶进口总量及总额的82.1%、73.3%,同比增长7%、4.5%;红茶进口均价3.48美元/千克,同比降低2.3%。

过去十年间(2014至2023年),我国红茶进口量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进口总量从1.71万吨增加至3.2万吨,增幅为87.1%;进口金额从0.69亿美元增至1.12亿美元,增幅为62.3%。随着近年新茶饮和茶饮料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低档大宗红茶进口量高于高端红茶进口量,导致红茶进口额增幅逐渐低于进口量。

brand_alt_mark

目前,我国红茶主要进口来源国家和地区为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布隆迪、马拉维、肯尼亚、越南、泰国、莫桑比克、卢旺达,年均红茶进口占比在95%以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茶饮消费将越发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中国茶叶市场作为国际茶叶大市场和国际茶叶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红茶进口预计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同时,因中国红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消费产品口味差异,进口红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对中国茶叶销售市场造成根本性和结构性影响,反而会成为茶叶消费市场中的有效补充。

brand_alt_mark

(四)红茶出口

受传统茶叶进口市场库存积压、美元加息、物流成本高涨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红茶出口量、价、额近年首次齐降。全年红茶共出口2.9万吨,同比下降12.6%,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7.9%;红茶出口金额2.67亿美元,同比下降21.6%,占茶叶出口总额的15.3%;红茶出口均价9.19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3%。

brand_alt_markbrand_alt_mark

2023年,中国红茶出口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0.38万吨)、巴基斯坦(0.37万吨)、马来西亚(0.34万吨)、俄罗斯联邦(0.32万吨)、中国香港(0.32万吨)、波兰(0.24万吨)、德国(0.19万吨)、泰国(0.13万吨)、哈萨克斯坦(0.11万吨)、越南(0.08万吨)。出口量前十的国家和地区占红茶出口总量的85.5%。

2023年,中国红茶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马来西亚(0.88亿美元)、中国香港(0.7亿美元)、越南(0.21亿美元)、俄罗斯联邦(0.2亿美元)、美国(0.14亿美元)、德国(0.07亿美元)、波兰(0.05亿美元)、日本(0.04亿美元)、阿联酋(0.04亿美元)、印度尼西亚(0.04亿美元)。出口额前十的国家和地区占红茶出口总额的88.8%。

brand_alt_mark

综合分析我国红茶近十年(2014-2023年)出口形势,在经历前期(2014-2017年)持续增长后,受多重因素影响,出口量逐年连续起伏波动,2023年我国红茶出口数量再次较大幅度减少,仅较2014年多1000吨;但同时由于我国红茶出口产品结构逐年向优质高价红茶产品转变,使得红茶出口量出现波动时,出口额和出口均价仍能继续保持增长。

brand_alt_mark

中国红茶出口今后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品质量安全与进口国家和地区标准要求的协调一致,以及中国传统红茶与国际主流。C.T.C红碎茶消费的差异性,都会导致我国红茶出口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应认识到,随着“三茶”统筹重要指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落实推进,必将为我国红茶国际市场拓展提供强大助力: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将持续推动区域内产品、技术、人才、资本等自由贸易,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二是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20715:2023《茶叶分类》正式颁布,标志中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成为国际共识,对于推动国际茶叶公平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是伴随着新式茶饮出海,名优品牌不断打造,中国茶产业将以更加年轻化、创新性的发展态势,引领塑造全球茶叶多元化消费新格局。

三、中国红茶前景展望

(一)红茶产量增速将放缓,产区分布将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红茶产能快速增长、趋于饱和,而国内市场需求短时间内难以进一步扩张,预计未来红茶产量增速将放缓。另一方面,未来我国红茶生产分布将进一步向“百花齐放”局面发展。陕西、重庆、河南等地积极拓展红茶市场,逐渐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区。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红茶新产品研发不断加快。随着红茶消费群体及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以及红茶加工主体的不同,红茶产品的研发将趋于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以生产大众红茶产品的加工企业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通过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精准调控,研发品质优异、质量稳定的红茶产品;生产小众红茶产品的企业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消费者对品质的独特需求,通过品种选择、工艺组合、参数调控等途径定向化生产特色风味、功能的红茶产品。

(三)销售模式将趋向多元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红茶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市场信息化水平提升,品牌专卖授权、电子商务与休闲茶园等新型渠道逐渐成为红茶销售的重要模式,茶企也将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牌宣传。

(四)红茶消费继续以内销为主,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未来红茶消费将继续以内销为主。同时,新茶饮和茶饮料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中低档红茶产品的需求,将推动国内红茶产品向高中低档的“金字塔”式结构转变。

(五)红茶国际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产品附加值逐渐提升。一方面,红茶进口逐渐从以进口优质茶、精制茶为主向进口茶叶原料转变;另一方面,红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渐提高,由出口原料茶叶为主向出口成品茶、精制茶转变。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